撰文:jill,Espresso 首席战略官
编译:Luffy,Foresight News
加密货币推特上有位用户前些天居然点开了领英,结果刷到了谷歌 Web3 负责人的帖子(居然还有这职位!?)。
帖子里透露了谷歌 Layer 1 区块链产品的一些细节(等等 —— 什么?),引得整个行业都一头雾水。
和大家不一样,我对谷歌搞 Layer 1 区块链这事并不意外。部分原因是我还记得 2015 到 2020 年那段 「狂热岁月」:从微软、阿里巴巴到摩根大通、LVMH,各大企业几乎都推出了自己的区块链。
说实话,客观来讲,那个时代的第一批区块链实验大多不了了之。这些区块链成了企业大厅里的 「象征性艺术装置」:客户和机构投资者路过时,能瞥见一点 「创新」 的影子,感受些许 「现代感」,但也就这样了;别停下,别多问。
到 2018 或 2019 年,企业区块链似乎要销声匿迹了,可后来 Facebook 冒出了区块链项目 Libra—— 唉,足足早了五年。受制于拜登政府的监管政策和对加密货币的谨慎态度,项目最终没能落地。但 2019 年扎克伯格宣布这一计划时,却点燃了新一轮 FOMO,从硅谷到首尔的科技公司纷纷跟进,企业区块链项目迎来了又一波热潮。
创新实验室的困境如今,距离《财富》500 强企业的备忘录和董事会会议里首次出现 「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已经过去十年(没错,十年!)了。这些项目大多困在 「概念验证的炼狱」 里,没能真正投入生产。当然也有少数成功落地的案例(比如 Kakao 的 Layer 1 区块链 Kaia 就值得一提),但总体而言,多数项目都没能走出实验室。
「创新者的困境」 指的是:面对颠覆性技术时,大型老牌企业往往会被更灵活、无包袱的新兴企业抢占市场份额。提出这一概念的书籍 1997 年出版,恰逢互联网泡沫前夕,书中建议大企业设立类似初创公司的部门(通常叫 「创新实验室」),以防范这种风险。
过去十年里,企业高管们坚信,创新实验室能让他们免于被颠覆。这些实验室忙着给区块链代码的公共仓库 「换皮」,在测试环境里运行代码,而产出的大多是新闻稿。
过去几年里,不少高管可能都审视过这笔资源投入,纠结于要不要继续 「扮演创新者」,琢磨区块链是不是又一个科技泡沫(就像《创新者的困境》风靡 CEO 书桌后不久破裂的那次一样)。他们该关掉实验室承认失败?还是暂停实验,只留几个人悄悄捣鼓?又或者加倍投入,继续寻找能真正应用于业务的创新点?这成了创新实验室的困境。
苹果链我不知道谷歌的 Layer 1 是前创新时代的遗留项目,还是全新项目;也不清楚它是已上线,还是仍在开发中(不过领英帖子提了句 「私有测试网」)。除了和芝商所这类企业合作伙伴发的新闻稿,关于它的信息少得可怜。我对谷歌的区块链业务其实一无所知。#p#分页标题#e#
但我知道另一家科技巨头确实在运行自己的 Layer 1(得宽松定义 「Layer 1」,老实说,在企业语境里也只能这样)—— 苹果公司。
苹果从没宣布过 「区块链创新实验室」,没发布过 Web3 战略,也没发过相关新闻稿。事实上,搜 「Apple Chain」,出来的多半是苹果应用商店下架区块链相关应用的新闻,而非苹果自研区块链的消息。
可它偏偏就这么做了。
内情是这样的:过去几年,苹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项目中,有个颇具创新性的亮点 ——「私有云计算」,这是一套为私有 AI 处理设计的系统。而在相关技术博客里,苹果提到了为安全研究人员提供可验证隐私与安全保障的架构:苹果 「将所有在 PCC 上运行的代码的测量数据,发布到一个仅可追加、且经加密保护防篡改的透明日志中」。
这听起来简直就是区块链。它不能编程,也不支持你常用的 DeFi 应用,不会被大型金融机构用来做结算创新实验,但苹果的区块链或许恰恰实现了那个难以琢磨的 「实用性」 圣杯。
题外话:苹果这一项目的核心贡献者 @cathieyun 有区块链协议开发背景,这事儿意外吗?
实现 Web3 的梦想若在加密行业待过几年,你或许还记得早期那宏大美好的梦想。
在收益挖矿、「吹水」 挖矿兴起前,在空投热潮、基建热潮出现前,只有一个梦想:区块链会成为 「信任机器」。
-
我们不会采用 Web2 平台资本主义,而是会采用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去中心化的共享经济和去中心化的创作者市场,这些市场同时由所有人共有,又不属于任何人;
-
我们将不再依赖企业媒体的「第四等级」,而是通过去中心化的预测市场和预言机,通过自由市场激励体系来确定和传播真相;
-
我们将拥有一个开放、可验证的全球支付和交易系统,而不是中心化、不透明和榨取式的金融公司。
要说这些用例,行业其实做得还不错。虽没到想象中那种闪着铬光、绿草如茵、飞车穿梭的未来,但上述所有领域都已有了实实在在的产品,不少甚至已触达主流用户,或许这就是普及的前兆!
这些产品大多由初创公司在以太坊、Solana 等公链上开发。有些初创公司(比如 Circle、Coinbase)甚至已成长为大公司。
尽管主流接受度和采用遇挫,尽管不少人纠结 「缺乏用例」,但行业其实还算不错。而且我认为,虽说行业因 「罪犯」 闻名(又得提 SBF),让人容易愤世嫉俗;但仔细看,Web3 的梦想仍和当初一样宏大美好。#p#分页标题#e#
我觉得以太坊上的稳定币、DEX、预测市场这类产品的采用会继续增长;但我也认为,区块链的采用方式即将迎来重大转变。可惜对梦想家而言,这转变可能远没那么梦幻,反而更务实,更像 「苹果链」。
Web2.5 「无趣」 的实用性是时候成熟了。理想主义者该拥抱实用主义了。我们得接受:自己打造的 「信任机器」,其实就是账本、分布式数据库、中间件。
明确说:我觉得这很棒。这对行业有益,也是过去十年真正的创新能实现规模化影响的最佳机会。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保障全球资产与数据流转的流程会被改变,我们打造的技术会改变生活。
与过去的企业实验不同,我认为企业的区块链时刻已至。它们会成为将这项技术推向世界的主要渠道。这之所以发生,不仅是因为监管环境松动,还因为技术、用例和相关人才已足够成熟,让区块链能投入实际生产。
但我敢说,企业大规模采用区块链,不会像创新实验室设想的那样,也不会是 2017 年企业以太坊联盟(Enterprise Ethereum Alliance)吹嘘的样子。我也不觉得企业用区块链会把它定位成 「中立基础设施」。看看 @gwartygwart 的说法:
「最搞笑的是那句『Tether 不会用 Circle 的区块链』,搞得谷歌像中立仲裁者似的。要知道,谷歌这公司当年为了坑商家,连自家广告拍卖都敢做手脚,现在倒成了『保证公平』的唯一指望了。」
听听 @ethereumJoseph 的话吧,他长期奋战在一线:
「许可型企业链几年前就试过了,失败了。为啥?因为没人足够信任这些链的中心控制者,愿意在上面扎根。几十年来,『下架』的戏码反复上演。」
没错,企业区块链不太可能是教条主义者要求的那种完全开放、无需许可的系统。所以不出意外,它们也不太可能像密码朋克希望的那样,用来保护公民自由或赋能异见者。
我猜,苹果用 「仅可追加、加密防篡改的透明日志」 向安全研究人员证明承诺,大概就是企业应用这项技术时最 「密码朋克」 的样子了。
相反,企业开发和采用区块链,只会是因为它的 「实用性」,能解决对它们而言唯一重要的问题:扩大利润。这就是 Web2.5。
已有几个领域显现出这种趋势:
-
Robinhood 正利用代币化作为金融工程手段,将美国股票推向欧洲散户。 Vlad Tenev 谈这事时,说得天花乱坠,很能打动我们这些梦想家,但别搞错:这更像是用区块链替换后端数据库(顺带搞点地理套利),和中本聪的愿景相去甚远。事情本就该是这样。
-
Stripe 正在收购并开发稳定币技术(包括自己的区块链!),大概是想实现比现有系统成本更低的全球分发。企业动机、企业技术,却能带来巨大影响和分发量。我接受这种方式。#p#分页标题#e#
我觉得企业还会为了这些目标采用区块链:
-
企业区块链可作为支付基础设施,专门适配 AI 代理,这是现有金融轨道无法改造实现的;
-
在深度伪造横行的 「后真相时代」,用哈希关联数据在防篡改的仅可追加账本中对图像和视频做可验证时间戳,对企业来说是个好办法;
-
正如 @diogomonica 所说,上市公司的 Layer 1 或许会成为开发者平台的新标准,让企业能打造由可组合应用构成的开放生态。
基于这些原因,谷歌开发区块链平台完全合理。更合理的是,这事儿由谷歌云牵头,毕竟它本就做基础、变革性却又偏底层的技术。这些区块链说到底也就这样。
这不是革命,但或许是真正的采用。对加密行业新的企业 「霸主」,我想说:欢迎。